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资讯

关于论语的论文范文(关于论语的论文)

2024-10-03 23:30:38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关于论语的论文范文,关于论语的论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浅谈《论语》...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关于论语的论文范文,关于论语的论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4、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5、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6、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7、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8、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9、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10、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11、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12、”(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13、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14、“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15、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16、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7、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18、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9、”(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20、”(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21、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22、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4、”(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2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6、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7、”(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28、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29、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30、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31、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32、  二、 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33、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34、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3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36、学则不固。

37、主忠信。

38、无友不如己者。

39、过则勿惮改。

40、”(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41、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42、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43、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4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45、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6、”(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7、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48、”(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

49、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

50、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

51、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

52、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53、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

5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55、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56、”(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

57、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58、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

59、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6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6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

62、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

63、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

64、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

65、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

66、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

67、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68、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

69、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70、’”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71、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2、”“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

73、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

74、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

75、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

76、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77、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

78、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

79、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

80、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81、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

82、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

83、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

84、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

85、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

86、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

87、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

88、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89、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90、”(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

91、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

92、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

93、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

94、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

95、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96、  三、 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

97、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98、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99、”(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

100、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

101、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102、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

103、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104、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

105、无求备于一人。

106、”(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

107、”(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

108、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

109、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110、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

111、“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112、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

113、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

114、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

115、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16、”(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17、”(公冶长)子贡问友。

118、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19、”(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

120、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

121、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

122、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123、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

124、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

125、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

126、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

127、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128、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129、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130、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131、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132、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133、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134、一处是“原壤夷俟。

135、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136、’以杖叩其胫。

137、阙党童子将命。

138、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139、’”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40、”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141、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

14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143、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144、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145、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146、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47、”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148、”子曰:“弗如也。

149、吾与女弗知也。

150、”颜渊、季路侍。

151、子曰:“盍各言尔志。

152、”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153、”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154、不幸短命死矣。

155、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5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5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8、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159、”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60、”颜渊死。

161、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

162、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

16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164、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65、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66、"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67、”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

168、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

169、一是孔子说他“不愚”。

170、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

171、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

172、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

173、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

174、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

175、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

176、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177、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

178、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179、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80、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

181、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182、  关于曾参,《论语》有以下相关记载: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183、”曾子曰:“唯。

184、”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85、”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186、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87、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88、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89、”夫子哂之。

190、“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9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92、”“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19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94、”“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195、”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96、”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97、”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颜回比起来,我觉得曾点更透出一股灵气,一语道出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

198、但“先进”的“参也鲁”似乎与之又有矛盾。

199、我不知应做何理解。

200、这且不说,最后孔子的“吾与点也”颇有意思。

201、我觉得如果说面对颜回,孔子感到的是同质的认同,那么,面对曾点,孔子感到的则是一种异质的认同。

202、有人认为“吾与点也”道出了孔子退隐的心声。

203、我觉得这种理解自有他的依据。

204、曾点异于他人的理想恰恰从反面填补了颜回“非助我者”的空缺,给孔子一个异质的启示和选择。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