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古诗原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全诗)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劝学》古诗原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全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2、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
3、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4、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5、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8、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9、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0、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2、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13、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1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15、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16、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7、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1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20、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21、赏析关于本联的疑问:人们经常引用或书写一副励志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2、”我总觉得这里面分明有误,曾试图去弄清真相。
23、殊不知追溯到著名学者王芸生处,线索就断了。
24、王芸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社的一名编辑。
25、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若干名流,著成并出版了一部近二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时人极推重的一位中日关系史专家。
26、他为这部书所下功夫之大,委实令人惊叹。
27、别的不说,单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万字定稿的写作速度,即非一般学者所能想见。
28、当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王芸生便口吟了这一副书山学海联。
29、其意,自然是在强调学习与治学首先必须勤奋和不怕艰苦。
30、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
31、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肯定是有毛病的。
32、毛病在哪里?就在上联的“路”和“径”字上。
33、这两个字,音异而义同,出现在短短七个字的上联中,本身就显得笨拙、牵强而欠通,和下联音义皆异的“涯”和“舟”字相对,也太失水准。
34、我想,不论是否王芸生所撰,只要是经他之口传出的,这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35、揣度该联本意,可能是转述者无意间把上联的“路”和“径”这两个字念颠倒了。
36、它原本应该念成——书山有“径”勤为路。
37、为什么把颠倒后的“径”字打上引号呢?因为还原了位置的这个“径”字,本应写作“尽”——当初念颠倒了,才错写成“径”的。
38、现在纠正过来,顿然文从字顺,对仗工稳,几乎称得上天衣无缝了。
39、你看——书山有尽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
40、“ 学海”对“书山”,“无涯”对“有尽”,“苦作舟”对“勤为路”,不论声韵、词性、内涵、意境,无不字字工稳,处处贴切。
41、这才应该是此联的本真!可能有人一时还想不通。
42、既是“学海无涯”,怎会又说“书山有尽”呢?这样岂不矛盾?其实,“学海”与“书山”,虽则有关,却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43、学海之无涯,源于庄子的“知也无涯”,不论学习与研究,的确永无止境。
44、而书山之有尽,则是就客观实际而言的,作为物质形态之书籍,总有其极限。
45、别说是古人极言“学富五车”的那点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典籍、词歌赋不难被饱学之士所遍览,就是在今天各种著述浩如烟海之际,不也可以用几台电脑加一堆光盘,便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的藏书都囊括殆尽么?所以,“书山有尽”而“学海无涯”,正体现了事物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46、邓遂夫著 《探源偶拾》(邓遂夫 自贡人 知名的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专职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著述已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曾与魏明伦并称“自贡两大才子”。
47、)以上纯属其他读者玩弄的文字游戏,无中生有的,请读者自辨。
48、书山有路 勤为径 学海无涯 悟登舟 相对更合理!《古文观止》一书,验证学有止,这几句很简单理解:读书初看是没有路可走,只有勤奋才能开创一条路。
49、学习知识就如一个人身在大海中一样,只有在里面悟出道理,学为所用,这样就好比一条属于自己的船。
50、知识转化为智慧之船,人生里程的航行就有了方向。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最新文章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
- 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