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资讯

山东外贸以更加均衡的发展格局稳步向前

2022-03-08 09:24:32 人民资讯
导读 全年进出口总额2 9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第6年刷新纪录;出口规模首次超过上海,进口规模首次突破万亿;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

全年进出口总额2.9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第6年刷新纪录;出口规模首次超过上海,进口规模首次突破万亿;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21年这个全球疫情反复、海运费暴涨等不确定因素叠加的特殊年份,山东外贸又一次不负众望。

过去一年,山东省16地市进出口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青岛以8498.4亿元的进出口总额继续领跑全省;烟台携众多港口城市占据全省外贸半壁江山;临沂、聊城等内陆城市间也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逐之势。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前行的三驾马车之一,表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山东外贸也以更加均衡的发展格局稳步向前,外贸强市不再具有绝对优势,鲁西、鲁南的外贸潜力正加速释放。

均衡发展,山东稳了

内陆和沿海如何均衡发力、协调发展,是山东外贸经济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2021年,山东省全年进出口总额2.9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第6年刷新纪录,全省16地市进出口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临沂、东营和济南分别以51.4%、44.6%和40.1%的进出口增速位居前三,而青岛、烟台、威海的进出口增速则相对较缓,分别为32.4%、27.8%和25.9%。一急一缓之间,显示出山东各地市外贸发展更加均衡。

各城市进出口总额排行榜的前几个席位,也不再是外贸强市才有资格瓜分的“天下”。东营实现进出口总额2011.9亿元,跻身全省前五,同比增速49.7%,增速列全省第二;滨州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24.4%,列全省第十。

临沂、济南、聊城、淄博等内陆城市成了进出口额增速排行榜上的“新贵”。济南连续三年高歌猛进,进出口额增速由最初的14.7%攀升到40.1%;临沂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位居进出口额增速榜第二名之后,2021年以51.4%的增速一举夺魁;聊城凭借出口额的激增成功进位,61.1%的出口增速高居16市出口增速第一名;淄博的“突袭”更让人出其不意,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使用外资规模增速列全省第二。

种种数据表明,鲁中、鲁西南地区的外贸潜力正在加速释放。从外贸结构来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山东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无论是盛产机电五金的临沂,还是以精细化工著称的东营,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内陆城市占据优势;从外贸规模来看,临沂、济南、东营的进出口额均已进入千亿梯队,其中,临沂的出口额已升至省内第4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前40强。

整体来看,青岛、烟台作为山东外贸大市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2020年,山东共有12个城市入围,入围城市数量位列全国首位。青岛既携手枣庄、聊城、济南上榜“2020年中国城市外贸结构竞争力30强”,又联合威海、东营、临沂、枣庄上榜“2020年中国城市外贸效益竞争力30强”。

大中小城市集体发力,更加均衡的外贸格局为稳外贸稳外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内陆城市异军突起

与以往不同是,内陆城市与外贸弱市之间不再简单划等号,不靠海的临沂,正以强劲的外贸增势跻身外贸强市。

2021年,临沂市外贸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766.8亿元,列全省第7位,比前一年同期增长51.4%,进出口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出口额1584.8亿元,列全省第4位,仅次于青岛、烟台和潍坊,而这也使临沂成为了全省出口额排名前五中唯一的内陆城市。

2020年,临沂海关出台了18条贸易便利化政策,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市贸促会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相关快捷服务。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扶持,让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第一年成为了外贸转型的黄金年,2020年,临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167.2亿元人民币,首次迈入了1000亿梯队。

2021年,为了让外贸“引擎”迸发更强的驱动力,临沂将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和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惠政策叠加,并结合临沂港内陆港的特点,叠加跨境电商B2B合作出海新业态模式,释放出了1+1>2的政策红利。

2019年-2021年,临沂市进出口额增速稳中上涨,并连续三年赶超省会济南,分别为23.8%、39.9%和51.4%,全年进出口总额排名也由全省第10位跃升至第7位。亮眼成绩的背后,除了全面发力外贸经济打出的政策组合拳,还离不开临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民营经济。

从外贸结构来看,2021年,临沂市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1606.2亿,同比增长55.7%,占总进出口额的90.9%,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进出口方面占比仅为9.1%。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戚树启曾表示,临沂作为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造了90%以上的营业收入、90%以上的税收,解决了90%以上的居民就业。

不难看出,民营企业已成为临沂外贸经济的重要来源。而放眼全省,临沂的逻辑仍然适用,山东外贸亮眼成绩的取得,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

据青岛海关一级巡视员苗振国介绍,2021年全年,山东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6.1万家,比上年增加4946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2.09万亿元,同比增长35.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1.2%,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全国48.6%的平均占比,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6.3%。

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已经成为山东外贸重要的活力来源。

资源型城市转型破题

数字化时代,如何让传统产业跑出外贸加速度成了资源型城市的必答题,长期处于产业转型尴尬境地的东营实现了逆袭。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21年全省共有5座城市突破两千亿,分别是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和东营。石化重地东营,意外打破了胶东五市的外贸霸主地位,首次进入进出口额两千亿梯队,实现进出口总额2011.9亿元。

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工业比例占到近六成。为了让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外贸脱颖而出,近两年东营不断尝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2020年,国务院同意在全国46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东营市位列其中,成为第五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为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能够选中东营?

首先,东营拥有特色鲜明的产业。从2018年开始,东营着力构建“5+2+2”产业体系,石油化工、橡胶轮他、有色金属、石油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与石油构建成了相辅相成的工业体系,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以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也正在由大向强转变。

其次,东营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东营综合保税区、东营港、东营胜利机场、17条空运航线、4条固定海运航线4条(1条客货滚装线、3条集装箱航线)形成了发展跨境电商的硬件载体。以东营港为例,2020年,东营港实现吞吐量602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35万标箱,外贸船舶进出港达到903艘次。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启了东营对外贸易的新模式,也为全省其他地市的外贸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方案。2021年,青岛实现了跨境电商6种通关模式全覆盖,并先后开通了青岛至大阪、东京、莫斯科、河内、阿拉木图全货运包机航线。2021年一年,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300亿元,实现连续翻番,规模占山东省比重近三分之一。

与“旧外贸”相比,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外贸”正在成为疫情以来增速最快的贸易方式。目前,山东省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已上升至9个,分别为东营、潍坊、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临沂、淄博、日照,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四。“旧外贸”逐渐向“新外贸”过渡,外贸风向已发生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