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运用了的写景方法,利用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
2、描写出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和辽阔原野的壮阔之景。
3、出自《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4、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5、原文如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译文如下: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10、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11、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12、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13、扩展资料: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14、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15、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16、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渡荆门送别。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最新文章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
-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