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综合

布依族文化传承(布依族文化)

2023-12-30 12:10:38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布依族文化传承,布依族文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布依族文化传承,布依族文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2、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3、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4、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5、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6、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7、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8、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9、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10、民族饮食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

11、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

12、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13、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14、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汤和辣椒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15、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16、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17、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

18、(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较多的食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防止猪血凝固,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待汤冷却至室温,与猪血一起搅拌稀释,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称为“生血”或“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

19、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20、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1、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22、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23、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24、 传统小吃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25、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26、民族建筑石板房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27、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28、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

29、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30、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31、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

32、一切都朴实淳厚。

33、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34、 石楼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

35、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

36、为此,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

37、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38、 建筑讲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39、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40、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

41、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

42、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

43、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

44、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

45、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

46、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47、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48、 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49、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50、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51、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52、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

53、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54、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55、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56、 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

57、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

58、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

59、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

60、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 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61、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

62、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63、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64、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

65、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66、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

67、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68、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69、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70、 布衣戏   布依戏产生的历史不长,大约只有100多年。

71、布依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改编 的,反映布依族的社会生活,演员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三月三》、《六月 六》、《穷姑爷》、《人财两空》、《金竹情》、《罗细杏》、《红康金》、《四结亲》、《借亲记 》等。

72、   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俗习惯和男女爱情等。

73、其中《罗细杏》曾获 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奖。

74、另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的,服装和道具也和汉族戏 剧基本相同,用汉语道白,布依语演唱。

75、主要剧目有《红灯记》、《蟒蛇记》、《百合记》、《朱砂 记》、《鹦哥记》、《摇钱记》、《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等。

76、?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77、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

78、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

79、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80、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

81、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82、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

83、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

84、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

85、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

86、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87、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

88、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

89、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

90、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91、 礼仪习俗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92、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93、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

94、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

95、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

96、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