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综合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赏析

2022-04-16 12:22:45
导读 今日我们来聊聊一篇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赏析的文章,网友们对这件事情都比较关注,那么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寡人之于国也

今日我们来聊聊一篇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赏析的文章,网友们对这件事情都比较关注,那么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及注释赏析,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00-1010梁说,“我献身于我的国家。河内若凶,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也是凶。观察邻国政治的人是别有用心的。邻国的人不算少,我国的人也不算多。为什么?”

孟子曰:“王好战。请用战争做比喻。然而鼓满了,拿起兵器,弃甲拖兵。或者走一百步再停下来,或者走五十步再停下来。锅嫌壶黑怎么办?”

说:“不,你不能直走,但你不能直走。”

岳:“王如之若知此,则不望人多于邻国。

不违反农时,山谷打不过粮食。不进池塘,打不过鱼和龟。斧及时入山林,木不能用。不能和鱼龟一起吃,也不能用木头。是为了让人保持健康,失去生命也无怨无悔。养生无悔,丧生无悔,是王道之始。

一间五亩的房子里种满了桑树,五十个人可以穿衣服,穿丝绸。一只海豚和一只狗这种动物没毛病,七十只都能吃肉。百亩地,不抓紧时间。一家几口人可以没有饥饿。我愿顺教而行,以孝施之,白给之者,不负戴之于道。70个人吃肉和衣服,但人民不饿也不冷。但是,他们不是国王,他们什么都没有。

如果一只狗吃了人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它被画成饥饿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有人死了,它会说,'不是我,是我的年龄。'跟捅了人杀了人说‘不是我死就是军人亡’有什么区别?王无罪,天下人是最棒的。"

00-1010梁说,“我已经尽力了。河内闹饥荒时,那里的人会被迁到河东,河东的粮食会被转运到河内;河东也是这样做的,以防饥荒。在了解邻国政治方面,没有人比我更勤奋。邻国的人没有减少,我的人没有增加。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陛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来比喻。敲锣打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者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些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来,有些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来。因为别人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们跑了一百步,怎么样?”梁对说道,“没门。只是你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那也是逃跑。”孟子说:“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人比邻国人多。

“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我们就完不成粮食。如果网到不了池塘,鱼、龟等水产品就吃不了。如果在某个季节进山伐木,木材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粮食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让百姓生儿育女,死而无憾。人生儿育女而葬之,无所不满,乃王权之始也。”五亩住宅用地,栽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

不要耽误鸡、猪、狗的繁殖机会。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百亩田,不要耽误它的农时,让一家几口免于饥饿。认真兴办学校教育,一次又一次告诉人民尊老爱幼的道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再负重前行。一个70岁的老人可以穿上丝绸,吃肉,人民不饿不冷。他以前从未能够统一世界并成为国王。

“猪狗食人之食,不知止之;路上有饥民不知如何开仓救济。人民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错,是因为我年纪小。’这种说法和拿刀杀人后说‘不是我,是杀人的武器’有什么区别?国王

(4)用心:我真的尽力了。尽心尽力,都是句末助词,反复使用,增强语气。(5)河内:在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粮食歉收,荒年。

(7)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天山西的西南部。黄河从北到南流经山西省,所以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叫河东。

(9)小米:小米,即脱壳后的小米,也泛指谷类。

(10)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道理。

(11)检查:检查。

(12)政治:当权者。

一点也不像.

(14)加少:少。补充:更多。古时候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动力和士兵,希望人口增加,这是好事。

(15)对:回答。

(16)国王好战:国王喜欢打仗。好:我喜欢。

(17)请:表示“请允许我”。

(18)比喻:为了说明。

(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20)鼓:击鼓。鼓,动词,打鼓。没有真正意义的夹层。下面“树之”的“之”的用法也是一样的。

(21)两军的武器已经接触,意味着战斗已经开始。士兵,武器,武器。刀刃、刀、剑等。已经开始了。拿起,触摸,面对。

(22)答:铠甲,古代的战斗服,用金属片装饰,可以保护身体。

(23)走:跑,这里的意思是逃避。

(24)或者:有些人。

(25)然后:连词,然后。

(26)何茹:怎么样。

(27)直:传“才”,刚,然而。

(28)是:代词,这个,指上面的“五十步不止步”。

(29)如果。

(30)然后:连词,就。

(31)无:通过“否”,不要。

(33)于:比。

(34)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

(35)时:季节。

(36)谷:粮食的统称。

(37)胜:完全,尽。

(38)数罟:密网。

(39)洿:深。

(40)斤:锛子。

(4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42)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43)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44)憾:遗憾。

(45)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46)始:开端。

(47)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48)树:给……种植

(49)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

(50)豚:小猪。

(51)彘:猪。

(52)畜:畜养。

(53)之:助词。

(54)无:通“毋”,不要。

(55)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

(56)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57)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58)教:教化。

(59)申:反复陈述。

(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1)义:道理。

(6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63)黎民:百姓。

(64)然而:这样(如此)却。

(6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66)食:动词,吃。(67)食:名词,食物。

(68)检:通敛。收积、储藏的意思

(69)涂:通“途”,路上。

(70)饿莩:饿死的人。

(71)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72)岁:年成。

(73)兵:兵器。

(74)无:通“毋”,不要。

(75)罪:归咎,归罪。

(76)斯:则、那么。

(77)至:到,这里指归顺。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wú,通“毋”不要。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3.无失其时。(无:wú,通“毋”不要。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

4.王无罪岁。(无:wú,通“毋”不要。王不要归咎于年成。)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bān,通“斑”)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