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担得起中国缩影的称号
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将1月号的封面给了山东。封面的山东地图中,半岛区域融入了一只老鹰之首,眼神沉着而坚定,喙呈弯钩,坚硬锐利。地图下方是两行大字:山东,中国的缩影。
自此之后,外界观察山东或中国,多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山东也担得起“中国缩影”的称号。无论是经济体量、产业结构,还是人文地理、精神气质,都是“中国风”的典型代表。
甚至,山东的经济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界定,在山东身上也能看到大多数中国省市的影子。
不过,新旧动能转换的这些年,在以经济发展数据为衡量标准的语境下,山东的弱项被或多或少的放大,而强项则被有意无意的忽视。
“山东衰退”“人口流失百万”等论调一度在网上传播。与此同时,齐鲁大地好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引来质疑。
山东真有那么令人失望?
最近两三年,随着山东经济走出漂亮的上升曲线,质疑声逐渐散去。当误解的迷雾散去,舆论的反转出现,关于山东的正向信息愈来愈多。
山东变了,山东也没变。
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与案例,尝试说一说当下的山东,以及它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优势要说,短板也不会回避。
希望,未来山东不再被误读、误解。
1
2月1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今年1月份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
货物量吞吐前10位的港口中,山东占据三席,分别是排名第4的青岛港、第7的日照港和第9的烟台港。
增速方面,山东港口在十大港中也靠前,烟台港以15.8%的增幅排第1,日照港和青岛港的增速分列第4、第5。
港口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尤其是疫情之下,进出口直接体现一个区域的活力与潜力。每一条与港口通联的交通线路,就像一根经济的毛细血管,流动着拉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
山东的三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之和,在北方省份中遥遥领先,其辐射范围早已远远超出山东。
它一方面将周边省份,甚至西部地区的产品运出国门,另一方面也将国外的原材料以及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内,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与“养料”。比如,郑州制造的很多汽车,都是通过青岛港出海的。
从这一层面看,山东可以算作是北方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进出口总额近3万亿,超过上海,排名全国第4。
虽然,这与山东的地理位置相关,但这种基础性的贡献,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2
“基础性”贡献,可以说是山东的一大特点。
“基础性”,往往不时髦,容易被忽略。这也是山东的强项没有被“发掘”的一大原因。
去年11月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一场论坛上曾公开表示,非常看好山东,他说:“山东很多企业做的中间产业,很多隐形冠军存在,并不引起外界的注意。”
相对于新的商业模式与头部互联网而言,做“中间产业”的确不容易“火”,但是不可或缺。
实际上,山东的“好品”相当多。以国家公布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为例,山东的单项冠军企业与单项冠军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分城市来看,单项冠军20强城市中,山东占据六席,分别是青岛、淄博、潍坊、烟台、泰安、济南。
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条件非常严苛,比如 “从事相关业务领域达到10年”“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位”等。
入选数量的多寡,折射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实力。山东数量多的背后,得益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联合国所分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7个中类中,山东拥有197个,其中制造业占179个。
稍微说远一点,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平时可能“不起眼”,在关键时刻却是“压舱石”。
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山东能快速组织生产保障物资便是例子。比如,山东能凑齐口罩生产的所有环节。2020年春节后一个多月时间,山东省口罩日产量便由120万只扩大到800万只。
正是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山东支撑了复工复产所需的防疫物资的供给。
也正是由于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单项冠军成长提供了丰厚的空间与沃土。
3
山东另一个“基础性”贡献,是农业。
网上曾流传一句带有调侃性质的话语:“寿光蔬菜养活大半个中国”。此言或许有些夸张,但山东农业的实力确实在全国首屈一指。
2020年,山东成为首个农业产值破万亿的省份。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山东贡献了很大力量。
其实,从1990年开始,山东农业总产值就在全国领先。山东省的淡水和耕地资源分别仅占全国约1%和6%,但粮食、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花生产量分别占到全国8%、9%、10%、11%、13%和16%。
雄厚的农业基础,涌现了一大批农业领域的“山东好品”。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山东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44件,农产品地理标志351个,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获得欧盟两批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17个,居全国第三位。
正因为如此,山东在总结自身优势时提到,三大产业可以齐头并进。这样的产业格局,在全国都不多见。
4
单项冠军以及农业“山东好品”的数量,印证了一个事实:山东的创新能力并不弱。
实际上,如果没有科技投入与持续创新,山东都很难做出今天的成绩。
只不过,山东创新的发力方向,与南方一些省份有所不同。还是那句话,山东成不了江苏、广东,后两者也代替不了山东,每个省份各有千秋。
去年9月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研究报告》显示,前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达20.4%,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2倍多,可见创新能力之强。
从一定程度上讲,单项冠军已经和正在拉动山东制造业升级。
除此之外,山东建立了研发投入刚性约束机制,从2020年起,要求省属企业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0%。去年1-11月,重点省属制造业企业已投入研发经费199.5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2%。
农业亦不例外。2019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高出全国5个多百分点。
此外,山东还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8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6家,总数居全国首位,2021年,19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研发经费投入860亿元,新申请发明专利2.9万个。
“那些像‘疯子’一样去创新的人,是我们企业最可爱的人。”今年春节后山东召开的动员大会上,获得杰出企业家称号的谭旭光的这句话,道出了山东人对创新的理解与珍视。
与南方发达省市相比,山东也存在创新方面的短板,比如山东一直缺少具有商业模式引领的头部企业。这可能与山东的氛围和资源有关,企业家更愿意做实业,而不愿意去冒险。
也要看到,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山东与发达省份仍有差距。具体表现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山东需要努力的。
5
最后说一下山东的文化与人,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成什么样,文化是最深层次的原因。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浸润了数千年的孔孟之道,山东人的厚道与质朴,名声在外。
疫情之前的2019年,山东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9.3亿人次。这不仅是对山东景点的肯定,更是对“好客山东人”的褒奖。
山东人的性格气质,在大灾大难、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得尤为明显。
汶川地震时,10位山东农民开三轮车,4天3夜行驶4000多公里支援灾区;两年前武汉疫情,山东的援助被网友称为“搬家式”。
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山东人“憨憨”中包含的热情、踏实,往往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把群体性格具体到一个人,可能也会得到另个一结论:具备此性格的人,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往往是最沉稳与最让人放心的一个。
放眼全国,山东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的确是“栋梁式”的存在。
当然,山东某些习俗与时代潮流有些相悖,比如常被诟病的“酒桌文化”。
不过,这并不妨碍山东在中国当个“三好生”:好人、好客,还有好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最新文章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
-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