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精选百科

精选百科

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苦集灭道)

2023-06-20 21:14:35
导读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苦集灭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无苦集灭道,"苦

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苦集灭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

2、"谛"为"真理"的意思。

3、"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

4、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

5、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

6、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

7、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

8、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

9、至于"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

10、"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

11、"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槃,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

12、"道"有"能通"的意思。

13、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

14、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

15、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

16、道谛为正道修习法门。

17、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18、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

19、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

20、"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

21、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

22、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

23、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

24、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

25、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

26、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

27、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

28、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

29、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

30、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

31、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

32、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33、从这个意义上说,修佛其实是复性。

34、既然智慧本来就在心中,修般若也就不必执为实有,否则也就成了迷妄,成了遍计所执了。

35、所以《中观》上说:"大乘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

36、"道理大致如下:众生执有为病,证空是除病的药草,有病既除,空也随之消灭,正如病愈而不再用药一样。

37、如果明白这点,为什么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诸法本性是空也就可以理解了。

38、进一步,还可以说,缘觉所修的十二因缘法门,声闻乘所修的四谛道理,二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都是空,都是假设,都是譬喻。

39、但这是得了大道之后的返观,是回首下看的结果。

40、若众生尚在修行路上,就宣布佛说十二部经原本虚拟,那就是说胡话,信口雌黄,我慢如须弥山了。

41、修行之人,依法修持,一步一趋,待到功夫圆满,机缘成熟,自然真心常住不变,其中既没有丝毫虚妄,也就没有什么解脱无碍,生死惑尽,安乐现前。

42、这就是大乘菩萨亲证后的境界。

43、出自唐贤首法师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4、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5、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46、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47、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48、以无所得故。

49、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50、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51、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2、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53、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54、作者: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华严体系实际构建者。

55、又称贤首国师,华严宗三祖。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